广东青年摄影家协会欢迎你   现在时间:

首页 > 摄影理论 > 新闻摄影、流媒体及动态影像

新闻摄影、流媒体及动态影像

来源:广东青年摄影家协会 作者:admin 点击量:6935 时间:2010-11-30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视频,第一段不含声音,第二段包含声音,看看两者不同。(感谢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给予的图片资料和声音支持)

不含音频

http://v.jinghua.cn/js/player.swf?file=http://v.jinghua.cn/1222.mv

含音频
http://v.jinghua.cn/js/player.swf?file=http://v.jinghua.cn/1223.mv

  无声到有声,这里所做的,只是在视觉元素中融入了听觉元素,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差异。其实我们这里做的只是选取某个例子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我可以确定它无法与《爵士歌王》在1927年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对等。但我们明了这个例子所期待表述的那个概念的时候,也不会无视它的存在,甚至说,它给新闻摄影人的触动不亚于《爵士歌王》当年所带来的--那就是,动态影像,或者说"流媒体"播放。

  什么是流媒体?它并不是一个新的媒体方式,而是一个传递形式或者说流式传输方式,是将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通过网络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不用下载便可直接观看。它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应运的,与传统的我们所理解的媒体属性无关,当然也以新闻摄影无关。

  这是一个看上去新鲜的名词,实际通过这种形式所可传递的内容是多样性的:静态照片、动态影像、音响运动等等,这些内容并不陌生,早已蕴含在高校教育的课程里,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短片制作"课程,它的拍摄、编辑、制作方式就是一个标准的制作可供流媒体播放的动态影像的过程。而今天的大连医科大学影视学院更是把"流媒体"这个名词直接纳入教学中。

  在新闻摄影领域它之所以被重视并放到一个"狼来了"的地位对等,我认为基于两点:1、纪实或新闻摄影人对静态摄影方式难以满足其内心表达;2、互联网发展对纸媒的市场冲击并带来传播或观看的更多技术可能。

  对于前者,那些不满是显而易见的,从我们熟悉的摄影大家到平凡的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手持DV的人。比如,中国摄影人耳熟能详的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之后,他便放弃静态照片而转向动态拍摄。他说"当你拍摄静态照片时,你通过取景器,选择不同的瞬间拍摄照片,你便会意识到,在一张照片之前和之后还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述,你立刻会想到电影。"1

  当然,如果觉得说他太远,那么詹姆斯·纳切维(James Nachtwey)如何?大家对他很熟悉,也到过中国,著名战地摄影师。他说"我越来越感兴趣于通过电影叙事的方式,借助于一系列的瞬间,来揭示一种现实,以便观众能够拼合出一种现实"。而现在,他和他参与创建的VII图片社更接近电影叙事了,开始了摄影的动态化展示实践。

  对于静态摄影不满足或者说对于"画面+声音"这项视听融合技术迷恋的还有Dirck Halstead(德克.哈斯提德),他是美国《时代》杂志摄影师,当年尼克松访华随团五位摄影师之一,多年来以报道白宫和世界重大事件著称。他说:"比起静态图片,影像和声音能更好地讲述故事,因而更能吸引受众。图片行业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变革趋势已经显现,并将逐步明朗。"2

  于是,他创办了http://www.digitaljournalist.org/网站和《数字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并于1999年开始举办Platypus Workshop训练班,正是他,将流媒体展示以最大可能普及开来,如果不是金融危机,11月份将在大连举办每人2000美元培训费的第18届研讨班。

  也就是这位德克,在今年6-7月间的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上提出了这样一句话:"报纸将在五年内消亡!"

  这就延伸出了我刚说的基于两点中的第二点:互联网发展对纸媒的市场冲击并带来传播的更多技术可能。它的更多可能是在报纸上的不可能基础上而言的。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的不可能之一:影像无法动态。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的不可能之二:依托纸厂,成本日益加大,步履维艰。

  世道变化很快,当我们几年前还在暗喜报纸是21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的时候,今天已经很多报纸亏损甚至巨亏。我们只说中国国内的情况,2007年全国报纸盈利59.1亿,而08年因为纸张涨价造成的成本仅这一项便是70亿,也就是说08年的利润无法填补成本上涨的空缺,中国报纸在给中国造纸厂免费打工。所以在北京、在广东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不足为奇--报贩将每周五报纸囤积不卖,过了两天给废品站,一份报纸能卖0.8-0.9元,厚报甚至1.5-2元。今年9月22日的北京五家报纸同时涨价,从0.5元提到1元,市场逼迫所然。

  而互联网相对报纸印刷、发行而言的低成本使得报纸经营者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报纸网络版或者报纸下属的网站,实行报网互动。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摄影部使用索尼Z1U取代了佳能MarkII,报纸使用截频照片。(任悦的1416教室和CFP的《影响》电子杂志都有着广泛而细微的介绍)

  在我看来,目前做得最好的是《今日美国》(USA Today),

  2005年《今日美国》一位副总编到北京CFP讲座时谈到他们报社一半以上摄影记者正改用高清DV时,我们仅仅带着观看的态度来学习,似乎很远。然而今天全球报纸广告额下降,而报纸网站广告却正以较大增幅在扩大,让人再无法坐看了。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报纸网站媒体的广告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35%,达7.455亿美元。

  我眼里,《今日美国》的"好"首先是基于其网络技术层面的,比如它能够带来极为流畅的播放,让你可以非常轻松流畅地在其网站上观看"奥巴马访谈"视频(短片,约2分钟)。

  流畅播放成为网民是否阅读的关键,我做过一份小型调查,针对21-25岁,每天有6-8个小时泡在网上的年轻网民,他们观看国内新闻视频的时间和概率在15-20%,更多的看的是文本新闻,最大原因是播放不流畅,其次是新闻滞后。

  0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塌桥事件中,《今日美国》报纸网站当天就在塌桥的Flash上设置几个类似摄像机的按钮,一点击按钮就显示了该报摄影师在该位置拍摄的照片,使受众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样的报网互动、新闻同步互补观念国内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几乎就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即便对报业发展颇有研究的一些报纸总编辑,对报纸网络化的重视也只停留在呼吁和探讨层面,报纸网站建设需要人力和财力的全面投入,而他们却是最有可能将设想变为现实的人。

  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说这些--中国目前期刊约9500种,出版报纸约2000种。中国的日报出版约1000种,占全球日报出版总量的14.5%。日报出版规模连续第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日报出版大国。

  纸媒式微的情形下,这样的出版会成为最大的负担。

  我们无奈却颇感欣慰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专家正在以个人之力,做着大量的流媒体的推广工作--杨晓光、黄文、盛希贵、任悦都在做着这方面的推介工作。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杨晓光老师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他把教学付诸实践,在奥运期间带着中、美两国学生穿越中国,制作了多个流媒体报道《奥运之旅》,在《USA Today》网站播放,成为奥运期间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而一些都市报,比如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的一些成员,正在报纸内部努力推进这种互动方式,前面播放的《东方早报》的加入了音频的流媒体就是其中的尝试之一。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目前也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由于京华时报是国内最早获批的被允许制作视频新闻的纸媒,目前已经在娱乐领域开始运用自制的视频报道。

  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或编辑,现在我们该如何做?摄像机真的将成为我们必备的工具吗?发展到最后,类似《达拉斯晨报》的截屏是报纸用图的唯一来源吗?

  首先我们当承认我们的变革从来不是主动的,从机械快门到电子快门,从银盐胶片到数码影像,从远程传真照片到网络即时观看,这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市场变化的需求。

  对于摄影记者或即将从业者个体而言,熟练掌握动态影像的拍摄、编辑技术将变得和掌握静态照片拍摄同等重要。比如可以去电影学院进行短片拍摄与制作培训,或者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有相关内容。

  对于新闻摄影而言,个人以为摄像机不会成为我们必备的工具,但是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熟练运用成为必然,而最适合我们的将是照相机的多功能化。

  商家永远是在牙缝中寻找商机的,尼康的D90和佳能的5DmarkII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它们在保留了照片拍摄功能的同时,将动态高清画面拍摄作为主打来推广。随便提一句,两者的宣传广告都是动态影像形式,但尼康的D90的色彩广告比佳能5DmarkII的夜景拍摄给我感觉更好,原因只一条,前者播放十分流畅,我是在digitaljournalist.org网站观看的。这还是脱离不了网络技术层面。

  对于报纸使用照片而言,摄像机截取不可能作为主流,那需要一个庞大的后期,意味着1000家日报的编辑部将改为1000家电视台的后期编辑室,至少在中国五年内难以实现,报纸网络化并不意味着报纸电视化。但是在拍摄静态照片的新闻现场同时,寻找鲜活具有感染力的动态影像,是我们现在该着手进行的。

动态影像+静态照片将成为我们即将到来的主流的传播方式,因为,互联网就在那里并变得日益强大。